2012年4月29日 星期日

【逆流之12】Blonde Redhead

在聽完表演的隔天寫這個有點感傷也有點傷感情。

二○○六年,小白兔進了芝加哥樂團Pit Er Pat的○五年作品「Shakey」。我實在不記得我買了之後如何向戴子表達我的喜愛(我CD到現在還丟在三重舅舅家,當年在The Wall打工時暑假沒回家就住那),竟然讓她決定向我邀寫一篇樂評。它到現在還掛在小白兔的介紹頁上,用今日的眼光讀起來還蠻恥的,改天我想寫「樂風標籤」之於聆聽的時候再把它拖下水一起戰。




Pit Er Pat - Bird

交稿後我問戴子一句:有沒有類似這樣焦躁、神經質的音樂 。她馬上推了Blonde Redhead。「你可以收大全集。」結果它也真的成了我第一個收完大全集的樂團……好吧,「23」是B買的,「Penny Sparkle」我們根本沒買,所以上面這個陳述在二○○七年之前才享有真值。

我聽到Kazu在〈Astro Boy〉裡面表演人體火箭升空之後就決定買下他們的出道同名專輯了(戴子說他們店員總是在店裡學她鬼叫的歡樂形象可能也推了一把),接著很跳痛地收他們4AD時期的第一張專輯「Misery Is A Butterfly」,最後才回頭收完Touch And Go時期的專輯。

 
Blonde Redhead - Astro Boy

我不太能理解為何現在台灣聽眾提到Blonde Redhead好像自動會把4AD時期之前的作品當作不存在,然後聽到〈23〉的前奏就高潮了;或者在舉瞪鞋團的時候總愛提到他們。對我來說,Kazu的聲音就是應該要定格在SLR時期蒼茫、灰階、微粒子的吉他背景中,或是從Touch And Go時期某些鬆散、錯落的音叢中探頭而出。她的存在適當地潤滑了吉他的無調性,器樂則濾掉她的一些光芒--相較於後期所有音樂都是環繞她的嗓音建構,我覺得前期那緊張感強的音樂圖像還是有趣多了,而且是no-wave、alternative rock甚至post-hardcore的極佳入門,要扯遠一點的話,對你聽日本80年代一些new wave歌姬也會有幫助。(對,我承認我寫這篇只是想發揮假檔網站的功能,讓大家搜尋Blonde Redhead時可以看到23、妖艷、性感、空靈之外的關鍵字。他們是有其他切入角度的!




Blonde Redhead - Bipolar (live)

當然,說這些還是無法改變後期他們轉變樂風電氣化後才賣起來的事實。沒賣起來的話就不可能世界巡迴跑到我面前不到五公尺的地方而且還來兩次了,只能感嘆造化弄人。昨天聽完表演大家開開心心的,我不好意思撥冷水,但我當下真的很後悔沒選擇去看No Age,起碼當作參觀教學。有什麼狀況的殺傷力比「歌單幾乎重複、音場劣化」還要大呢?(好吧The Wall下的文案「那樣穿透的波潮,我還想再看一遍。」是沒有詐欺啦,真的是再一遍。

散場後Scoobie發現Kazu出來幫大家簽名、接受合照,把我們叫過去。不知道是燈光所致還是我的心境使然,她看起來好累。「Penny Sparkle」這張的世界巡迴為啥要唱這麼久?希望他們之後好好休息沉澱啊。要他們回去走以前的路是一種奢望,但我至少想聽到溫度變化更大一點、編曲更繁複的電氣作品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