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起點

二○一一年七月,下班趕往童偉格座談會被餓到又被詭異的場地氣到的那天,我放棄入座,到外頭吃飯配台灣教育失敗新聞特集,之後回到誠品買了《編集時代》,與B在幾天內就讀畢。易燃的B決定執行漫畫網誌的計畫,而我花了幾天解凍想法,檢查看看我還剩什麼。

急於形塑自我的大學時代前兩年,我寫網誌,懷抱太多創作者的自恃;急於消融自我的大學時代後兩年,我在P2自嘲自娛,遁入抽象思考的領域。度過「完全不預設讀者存在、不與其對話」的四年囈語書寫生涯(往前還可以算進高三寫爛詩的一年,往後還可以計入待考尼特的一年)後,又突然跪上編輯台,開始膜拜偉大的眾「大眾」大大,行行好買這本不用背景知識也能讀很爽的爽書吧,坐姿不良筋骨酸痛。

可能,藉純文學小說拋出什麼的需求可能還在,土壤可能翻得鬆了些。確實,編織低聲下氣、庸俗難耐的文字去牽絆大眾確實有種近乎支配的爽感,確實也是自我挑釁。朝內朝外的兩條路都在開展,但節奏單調緩慢,或許需要點別的什麼來驅散逐漸厚重的倦意。

於是我想試著打打游擊:寫讀者可能存在的文章,但不寫小說或文學評論,主題放在音樂;由於是和B一起開始的計畫,因此也會設法與她的文章對話,讓兩個部落格可互為彼此的前後景;在聽音樂速度有所突破的大學末期,我剛好討厭任何近似歷史建構或自我標誌的努力,所以刻意不去紀錄自己發現新團的順序,讓聽覺記憶自己閉眼前進,現在或許有辦法從較疏離的角度,回頭去端詳自己的足跡,看它們是如何跨越那些有意義或無謂的類別疆界。

部落格標題名是Syrup16g的曲子,日文讀起來和healthy同音--這雙面性也好,循環也好,我認為是一切言說和音樂的運行根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