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逆流之2】高年級

國小時期,學樂器其實對聽音樂的意識、慾望沒什麼強化。彈琴就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彈琴,首先要叫肌肉按照意願動作,讓音符在正確的時間迸出,接著再去考慮表現性。打草稿,然後著色。每週一小時上課討論、操作的只有這些,回家之後進行的自然也只是這些的延伸。偶爾老師會叫你去聽聽別人的詮釋,但那只是為了挪用到自己的演奏上,是臨摹的一種,你的目光並不會被引導到音樂的概念性和文化性上。

這樣看待音樂的方式說不定還蠻像在看待運動競技的呢。


所以囉,當年對流行音樂(非古典樂)的關心並不是在鋼琴前萌生的,應該說是在床頭音響前吧。老爸不知道是在哪一年買了第一台CD床頭音響,起初還將CD視為高級產品,小孩不准碰,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甚至願意幫我買CD了。後來爸媽一度離婚,床頭音響跟著我搬到了三樓自己的房間,幾年後才除役。

雲林,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也沒有大哥哥大姐姐塞東西強迫我聽。那時都聽些什麼?

在「超級星期天」的全盛期,自然要聽哈林了。我決定要買他專輯的時候,剛好發的是九七年的「只有為你」,不過真正對我造成衝擊是隔年發行的精選輯中的早期作品。

 
庾澄慶 - 傷心歌手

同樣在97年發行的還有陶喆第一張專輯,那時好像連綜藝節目都要都要學他在那邊轉音,什麼Rocker,當年真正紅的音樂流行語應該是R&B才對啊。

 
陶喆 - 沙灘

後面這幾個就愈來愈跟搖滾樂意識有關係了。

又是97年,動力火車的「無情的情書」。
動力火車 - 除了愛你還能愛誰

我懷疑(因為其實不記得了)動力火車是我決定練吉他的原因。那時向老媽提起,她說爸就會了,我還真的叫已經從家裡搬出去的他每週三下午(奇怪那時候不用上課嗎)回來教我。練完一本民謠教材後,課就結束了,後來都靠自己亂摸。


張震嶽 - One Night Stand

98年的「秘密基地」,完全就是樂團編制了,不過那時候只覺得他幽默、壞壞的(在中產階級家庭的孬小孩眼中)。現在聽起來真是紮實啊......。

最重要的來了。這張專輯開的不只是音樂上的竅,同時也按下了文學的開關。

張雨生 - 玫瑰的名字

九七年「口是心非」。翻開專輯內頁傻住了,每兩頁就有一段摘言。喬治‧歐威爾、郁達夫、Umberto Eco、沈從文、川端康成、林耀德、魯迅,這些名字都是在這裡第一次聽到的。魯迅之於郭松棻〈雪盲〉主角,可能就像這張專輯之於我,突然讓我瞥見了世界的暗影、文字的神秘。它們放在這裡想必跟歌詞有關係,但又有什麼關係?曖昧為什麼可以蘊含這麼大的力量?這些問題和「新世紀福音戰士」激起的那些合流,開始侵蝕心智(笑)。

不過最初買這張的原因,恐怕還是跟「技巧」 這個關鍵字比較有關係吧。打歌期間,張雨生大概又被找上綜藝節目演示或是被綜藝節目擅自強調了他的高音,那時也參加國小合唱團的我就買回來邊聽邊唱,漸漸養成每天沒事又沒練琴的時候就關在三樓咿咿啊啊的習慣。那時還暗自慶幸自己還沒變聲,什麼聲音都有可能發出來。

現在回想起來,唱歌原本只是想找另一個類似彈琴的自我表現方式,沒想到這些夜嚎竟會讓自己對搖滾樂覺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