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某種意義而言,這可能會是系列文章內跟音樂本身最沒有關係的一篇。
二○○五年五月十三日,薄荷葉發片首賣會,張懸暖場。當時我們似乎是先選定要在那天幫Lapu提前(並突擊式地)慶祝生日,這場表演只是剛好發現可作為行程的一環。大概就像隔壁大嬸決定把畢卡索展埋進週末下午無所事事的時間,是填補,不是進入。出發前有先試聽張懸,但當時沒聽過、看過「海洋熱」,更要到幾個月後才發現當時抓到的音源,被暱稱為「Maybe I Don't Care」的專輯,是她在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女巫店的表演上發給大家的--因為它已無法在簽約公司發行。和很多人一樣,「她是大陸人嗎?」是我初聽完唯一的感想,之後馬上轉頭去放「的士房間」。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語言可以描述當晚聽到現場時的震撼。駭人的不是什麼態度什麼真性情,不是那類親暱的空氣,而是完全相反的,質疑、未定、決絕、斷裂,透過嗓音被解壓縮出來。你會知道她是一再把問題拉到視野中央,不會放過自己的人。那時我已經迷上駱以軍,看過莉莉周,已經開始在摸索詮釋過去、表達現下的方法,得知她過去的人生經歷後,我更加想知道她會走到哪裡。
她的談話和個人史總結起來,讓我萌生了兩個完全矛盾的概念。一是脈絡:你的偶像也是聽眾,也會有偶像,上一世代的方法、問題會被傳到下一世代,繼續發展、革新,順時去聽,會發現更多骨架,讓你對同音樂類型中的個別音樂人有更精緻的認識和區辯,進一步提示你接下來還能聽什麼,激發想像和需索的慾望;二是關於獨立的謬想,對那時的我來說,維持獨立具體方法就是「決裂」,想辦法退到最外邊去往裡面看,想辦法無視既存的評價、定論,和音樂進行直接的接觸,那封閉又帶有菁英主義,與其和聽音樂有關,不如說和自我認同比較有關。
(題外話,那天和sky聊到「脈絡為何不見了」。她看到的問題是夠格去論述、「遞出東西」的人沒有站出來,但要我以自身經驗和大眾出版社腦來判斷的話,覺得現在「伸手去接」的人太少甚至是個更嚴重的問題--對初聽獨立音樂的人來說,告訴自己與眾不同或不盲從的需求永遠是在第一位的,那會導致他對權威、多數意見產生過度的不信任。何況現在的文宣、側標寫法又是如此平板、相似,有的甚至「只」透出商業考量,這也會破壞初追求「獨立音樂」的人的信任。在判斷工具還沒有入手之前,他只能盡量拒絕相信某些論述,讓自己「不被騙」。)
一路到了○九年,去聽她表演的次數和群眾數量漸漸成反比,但我發現自己已學會健康的告別。綺貞交出「華麗的冒險」時,我還沒有辦法把「對音樂的失望」和對「創作者的失望」切開,但她進入新力音樂時、推出「城市」時,我都沒有感覺到背叛,反而能夠平和的轉身,去探索她曾探索也將會繼續探索的搖滾樂脈絡,從破壞轉向積累的階段。我認為這就是教育,livehouse是我讀的第二所大學。
多年後,她又站出來,更讓我相信livehouse存在的必要。台中阿拉大火剛燒完,我媽馬上就打了一通電話過來。我並沒有特別覺得好笑或憤怒,如今也早已是個不會特別想為自己認同的事物辯駁的人了。老實說這是不負責任的一種,但我不認為會礙到誰,也不會被礙到。直到女巫瀕臨關店,台中一票livehouse被勒令停業,我才體認到音樂展演業身份未明的狀態是不能一直持續下去的。但要怎麼向在位者說明?當大部分的成人都覺得搖滾樂只跟動物性、消遣、頹廢、反社會綁在一起的時候,你要怎麼為提供這種文化的空間辯護?既視現象,我彷彿看到當年我們跟父母的對峙、溝通的無望翻新、壯大成了另一個捲入更多人的版本。我能做什麼?我像當年那樣很快就在心中回答「什麼也做不了」,而她也像當年一樣在巧妙的時間點站了出來,推動立法座談,說我們應該要這樣闡明自己的想法。我無法形容看了網友接近逐字稿的報導(http://0rz.tw/1IgUx http://0rz.tw/lUVsk http://0rz.tw/VVmoa )後有多欣慰、感激。接下來應該還會有更具體的運動,我期許現在的自己能作出比掃The Wall廁所更有助益的事(當年一起打工的William已經是小白兔店長,Abraham是川秋沙Bass手),對整個場景。
耍了一點詐,把切入點帶往這個方向。前幾天回去看記錄了整個大學時代的無名網誌時,發現如果要談曲子、談更實際的跑張懸場經歷就只會喚回難以言喻的雜亂思緒和挫敗感,要解開那些可能還太早。只能說,沒有她,我們是沒辦法找到現在的聲音,抵達現在的生活的。
Mango Runs - 並不
我到現在都還沒有語言可以描述當晚聽到現場時的震撼。駭人的不是什麼態度什麼真性情,不是那類親暱的空氣,而是完全相反的,質疑、未定、決絕、斷裂,透過嗓音被解壓縮出來。你會知道她是一再把問題拉到視野中央,不會放過自己的人。那時我已經迷上駱以軍,看過莉莉周,已經開始在摸索詮釋過去、表達現下的方法,得知她過去的人生經歷後,我更加想知道她會走到哪裡。
她的談話和個人史總結起來,讓我萌生了兩個完全矛盾的概念。一是脈絡:你的偶像也是聽眾,也會有偶像,上一世代的方法、問題會被傳到下一世代,繼續發展、革新,順時去聽,會發現更多骨架,讓你對同音樂類型中的個別音樂人有更精緻的認識和區辯,進一步提示你接下來還能聽什麼,激發想像和需索的慾望;二是關於獨立的謬想,對那時的我來說,維持獨立具體方法就是「決裂」,想辦法退到最外邊去往裡面看,想辦法無視既存的評價、定論,和音樂進行直接的接觸,那封閉又帶有菁英主義,與其和聽音樂有關,不如說和自我認同比較有關。
(題外話,那天和sky聊到「脈絡為何不見了」。她看到的問題是夠格去論述、「遞出東西」的人沒有站出來,但要我以自身經驗和大眾出版社腦來判斷的話,覺得現在「伸手去接」的人太少甚至是個更嚴重的問題--對初聽獨立音樂的人來說,告訴自己與眾不同或不盲從的需求永遠是在第一位的,那會導致他對權威、多數意見產生過度的不信任。何況現在的文宣、側標寫法又是如此平板、相似,有的甚至「只」透出商業考量,這也會破壞初追求「獨立音樂」的人的信任。在判斷工具還沒有入手之前,他只能盡量拒絕相信某些論述,讓自己「不被騙」。)
一路到了○九年,去聽她表演的次數和群眾數量漸漸成反比,但我發現自己已學會健康的告別。綺貞交出「華麗的冒險」時,我還沒有辦法把「對音樂的失望」和對「創作者的失望」切開,但她進入新力音樂時、推出「城市」時,我都沒有感覺到背叛,反而能夠平和的轉身,去探索她曾探索也將會繼續探索的搖滾樂脈絡,從破壞轉向積累的階段。我認為這就是教育,livehouse是我讀的第二所大學。
多年後,她又站出來,更讓我相信livehouse存在的必要。台中阿拉大火剛燒完,我媽馬上就打了一通電話過來。我並沒有特別覺得好笑或憤怒,如今也早已是個不會特別想為自己認同的事物辯駁的人了。老實說這是不負責任的一種,但我不認為會礙到誰,也不會被礙到。直到女巫瀕臨關店,台中一票livehouse被勒令停業,我才體認到音樂展演業身份未明的狀態是不能一直持續下去的。但要怎麼向在位者說明?當大部分的成人都覺得搖滾樂只跟動物性、消遣、頹廢、反社會綁在一起的時候,你要怎麼為提供這種文化的空間辯護?既視現象,我彷彿看到當年我們跟父母的對峙、溝通的無望翻新、壯大成了另一個捲入更多人的版本。我能做什麼?我像當年那樣很快就在心中回答「什麼也做不了」,而她也像當年一樣在巧妙的時間點站了出來,推動立法座談,說我們應該要這樣闡明自己的想法。我無法形容看了網友接近逐字稿的報導(http://0rz.tw/1IgUx http://0rz.tw/lUVsk http://0rz.tw/VVmoa )後有多欣慰、感激。接下來應該還會有更具體的運動,我期許現在的自己能作出比掃The Wall廁所更有助益的事(當年一起打工的William已經是小白兔店長,Abraham是川秋沙Bass手),對整個場景。
耍了一點詐,把切入點帶往這個方向。前幾天回去看記錄了整個大學時代的無名網誌時,發現如果要談曲子、談更實際的跑張懸場經歷就只會喚回難以言喻的雜亂思緒和挫敗感,要解開那些可能還太早。只能說,沒有她,我們是沒辦法找到現在的聲音,抵達現在的生活的。
Mango Runs - 並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